少子化對台灣教育的衝擊經常獲得討論,相關論述多是負面的,但那多是依據教師的觀點(學生少了對教師的需求就少了)、學校的觀點(如造成學校招生困難)或是人口發展的觀點(台灣人口老化現象浮現),甚少人留意教育品質這個面向。

 

依據學生數量減少與教學品質呈正相關關係的假設,少子化反而有助於提升教育品質。五人均分一筆錢與十人均分一筆錢的結果絕對是不同的。既然如此,少子化並非全然是個僅有負面效果的現象。

 

提供高品質教育是政府的責任。在少子化潮流下,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非高倡學校自理高調,甚至企圖建立一套逼迫學校退場的機制。該機制的存在應由市場決定,而非政府介入。

 

社會大眾除應監督政府預算的分配與使用情況,也應善盡參與教育事務的義務。後者可藉由參與性課責機構的設立來強化,美國芝加哥市政府所推行的教育改革計畫是可參考的範例,印尼目前正推行的學校委員會(komite sekolah)的經驗也可參考。

 

少子化潮流出現是台灣整體社會發展的結果,除非台灣的政經與社會環境有所改變,不然少子化潮流仍會持續下去。既然如此,利用少子化潮流以提高台灣的教育水平才是政府與社會所應致力的方向,而非一直侷限在解決既有的問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育 政府
    全站熱搜

    hsieh1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